“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昆山市域面積931平方公里,位于太湖流域東側地勢,低洼、水網密布,百姓依水而居、城市因水而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
昆山為什么會入選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2009年,昆山開始探索應用雨水源頭管控理念,逐步明晰了海綿城市建設“十步走”策略,所有新改建項目都嚴格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要求;
2016年,昆山入選江蘇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積極探索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之路。
2009年以來,昆山市已建各類海綿項目約500個,初步形成連片整體效應,有效減少了暴雨內澇積水等情形。
昆山杜克大學、中環高架路海綿化改造、江南理想小區和康居公園等3個項目入選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
在持續推進雨水源頭減排的同時,近5年來,昆山共新改建排水管網460公里、排澇泵站112座,整治暢通河道110條,實施退圩還湖工程,全市水域面積比例提升了一個百分點,消除城市內澇點150余處。
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建成江蘇省-維多利亞州海綿城市創新示范基地(海綿公園),成立昆山海綿城市實驗室,創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23項海綿城市專利,孵化培育了180余家海綿城市相關企業。
昆山將緊緊抓住海綿示范城市建設機遇,系統謀劃、分類實施,計劃三年內建設居住社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水系治理、雨水調蓄、管網泵站等8大類93個“海綿項目包”,積極構筑現代化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建設水安、水興、水美的現代化江南水鄉海綿城市。
01實施流域區域協同的洪澇統籌治理工程
持續推進流域區域尺度的蓄排并舉工程,重點包括以昆南淀泖區域為主的6大片區調蓄能力提升工程、以吳淞江整治為主的8條骨干河道整治工程,為太湖流域城市群的水安全貢獻昆山力量。
02以圩區為單元,構建“源頭海綿-排水管渠-圩內河道”三級蓄排體系,充分發揮源頭海綿設施的就地消納和滯蓄能力。
03建設安全韌性的生態基礎設施
堅持“增綠留白”,計劃三年增綠600公頃,依托軌道S1線綜合整治、幸福河湖和快速路網建設,完善生態廊道,健全藍綠融合的生態基礎設施體系。
04打造美麗宜居的海綿社區
高標準、高質量從源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結合城市更新,在25個老舊小區、100多個口袋公園、17座學校和醫院等民生工程,以及所有新改擴建項目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加強項目管控,提升社區安全宜居水平和新建項目建設品質。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